Facebook的两万亿美元天价罚款,到底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新闻 开发工具
最近,创建 14 年的美国社交网络公司 Facebook,正遭受自创建以来最大的危机,媒体甚至将“灭顶之灾”冠之头上。

最近,创建 14 年的美国社交网络公司 Facebook,正遭受自创建以来最大的危机,媒体甚至将“灭顶之灾”冠之头上。

[[223711]]

可能面临 2 万亿美元天价罚款的 Facebook

据纽约时报报道,27 万脸书用户在 2014 年下载了脸书平台上一款个性分析测试的应用软件(App)。

[[223712]]

而软件开发者、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科根,则将这些用户及其脸书好友,共计 5000 万人的数据卖给剑桥分析公司。也就是说,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数据泄密事件。

受此次事件影响,Facebook 股价本周一大跌 6.8% 创下四年来最大跌幅,本周二继续下跌 2.56%,两日内市值蒸发近 500 亿美元。

如果这次的事情被查实,按照规定,Facebook 将面临高达 2 万亿美元的天价罚款,相当于目前脸书市值的近 4 倍!所以,这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灭顶之灾呐!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政治数据公司“剑桥分析”获取并利用,向这些用户精准投放广告内容,甚至帮助 2016 年特朗普团队参选美国总统....

而且报道还表示,Facebook 在两年前就知晓事件的情况下,并未及时对外披露这一信息!

泄密就算了,还知情不报,这消息一曝光,全网都炸了。毕竟,全网有 20 亿脸书用户...

[[223713]]

而昨天,在事件发生的第五天,脸书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终于坐不住了,出来发表了声明。

他表示 Facebook 需要向被剑桥分析获取了数据的用户进行告知,此外还要做这些事情: 

  • 评估所有能够在 Facebook 平台上获取大量数据的 App 和有可疑行为的App。
  • 向所有个人信息被第三方 App 误用的用户发出警告。
  • 关闭用户最近 3 个月没有使用过的 App 获得用户数据的权限。
  • 改变 Facebook 的登陆数据,这样第三方 App 只能看到用户的名字、头像和邮箱地址,除非该 App 通过更多的评估流程。
  • 帮助人们管理他们在 Facebook 上使用的 App,管理这些 App 能看到他们的哪些信息。
  • 增加用户的“捉虫奖励项目”。如果用户发现 App 开发者不正确使用用户数据,提出举报能够获得奖励。

小扎表示,“我一直在工作,了解究竟具体发生了什么以及如何阻止它再次发生。我创办了 Facebook,最终我要对我们平台上发生的事情负责。我很认真地要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社区。”

然而他的这番声明,并没有得到舆论的支持,很多声音表示,他的危机处理能力太差,反应也不够迅速,应该下台了...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安全:从随手点赞谈起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随手点个赞表示支持,同时自己的好友也知道自己赞了啥,可以起到一个推荐的作用,这对如今的我们似乎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小事。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点赞(like)”这个功能最早是由 Facebook 提出和使用,并且一直在引导我们这样做,后来也被全球各地各种主打社交功能的产品争相效仿。

[[223714]]

而更多人不了解的是,仅仅一个简单的“点赞”的动作,就已经能泄露不少个人信息了.....

他们只要分析我们都对哪些内容点了赞,进而可以归纳出用户的大致喜好,这样,他们就可以进行更精准高效的广告投放。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经常点赞旅游博主的美照,他们就会在简单分析后得出你对旅游感兴趣这个结论,并给你推荐旅行团啊酒店机票打折啊户外装备啊之类的广告。

甚至可以分析你对哪个地区的图点赞的频率多,而进一步给你推荐去那个区域的机票或者酒店的信息。

而学术界也对“点赞”行为有过不少研究。剑桥大学有一个“心理测验学研究中心”,他们经过多年的大数据分析之后,曾在 2015 年开发出一套完善的性格计算系统,通过研究用户对哪些帖子或新闻点了赞,分析出他们的性别、性向、性格、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甚至政治倾向等等,他们号称“比你的家人朋友更加了解你”……

这种精准投放模式日渐成熟,在商业领域已经有了不小规模的应用。面对如此快捷高效的营销推广手段,藏在数据背后的眼睛也开始动起了心思。

剑桥分析这家公司就是通过小程序获取用户及好友信息,查看他们的点赞喜好,精准投放相关政治主张从而影响选票。

从 Facebook 事件看大数据的五宗“罪”

有些人甚至至今还觉得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信息早就不知道暴露几次了,而且也不是什么名人,无所谓。

但如果这样的话,其实你还没有了解大数据真正的影响力(或者也不排除你懒得动脑去保护自己)。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几个真实案例感受一下,大数据已经影响到不仅仅是个人还有整个全球的动向。

大数据宰杀熟客

事件回顾:微博某网友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了解,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 380 元到 400 元左右。

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 300 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 300 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 380 元。

类似的事件在各种电商平台屡见不鲜。还有某大型打车平台也经常发生“杀熟”事件。刚注册的用户价格比较便宜,但是用久之后发现价格开始上涨,甚至超过了市场平均水平。

很多互联网平台起初都是打着“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口号来招揽客户。而用户也对这些高科技公司寄予厚望,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而没想到平台壮大后,他们没有利用大数据创造更多利润增长点,却沦为了“信息不对称”最大制造源,代替传统中介成为了最大中间商。

不仅如此,还磨刀霍霍举向了自己最忠实的用户。。。科技虽然很发达,但人心依然很低俗。

大数据蛊惑人心

事件回顾:甲骨文公司于 2010 年控告谷歌开发的 Android 系统侵犯了 Java 专利,当时法官要求他们的律师团不得针对陪审团成员做任何社交网络的研究,以防他们对陪审团做出“投其所好”的行为。

比如:如果通过搜索发现一名陪审员最喜欢的书是《杀死一只知更鸟》,律师很容易就能根据这本书的内容或风格,甚至利用这本书作者刚刚去世这个事实,类比地构造出一些论据或者提问的角度,来迎合这名陪审员…

最终的结果是 Google 答应了法官的要求,但甲骨文公司却拒绝了,最后法官不得不要求陪审团设置他们的社交账号的访问权限。

甲骨文被称为业界“毒瘤”,倒不是因为其大数据的原因,而是其虽然标榜自己是个科技公司却养了一帮律师,以开源软件为诱饵,一旦和他们的软件打了插边球就和你打官司。

大数据加深歧视

在大数据时代,你被陌生人歧视了没关系,被你朋友歧视了也没关系,但千万不要被大数据歧视。

一旦被大数据歧视,你会被贴上各种标签。跟你被贴了同样标签的用户一样,各种针对你们的歧视事件将会蜂拥而来。

例如,当大数据和算法判断求职者为男性时,为其推送高薪主管职位消息的概率远大于同等条件的女性求职者。

在缺乏直接信用记录和数据的情况下,基于其他信息(如电话账单、教育背景、社交网络等)预估信用评分,最终导致特定群体的人无法申请小额贷款。

信用卡发卡银行降低某人信用额度的原因并非基于该持卡人的消费与还款记录,而是基于该持卡人被归为“同一类型”之消费者所共同拥有的记录与特征等等。

在大数据非法的操作下,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嫌贫爱富等社会问题会被放大,只要拥有大数据的控制权,很容易会根据个人喜好来判定社会标准。而对于信息接受者来说,要想摆脱这种标签,还真不知道要猴年马月。

大数据误导大众

事件回顾:2012 年,当桑迪飓风肆虐美国时,短短时间,推特上产生了超过 2000 万条相关的消息,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飓风和受灾人群的信息。

为了做到救灾资源的有效配置,美国当局决定对推特上的消息进行实时分析,以此判断哪些地区、哪些人群最需要帮助。

可是事后分析回顾发现,受灾最重地区的推特消息最少,因为那些地方电力供应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重灾区人群无法发出大量的网络消息。

因为太迷信大数据,对推特消息的分析形成了不准确的数据视图,无法正确指向受灾最重的地区以及最需要帮助的人群。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么,但问题是竟然有力气哭,还吃什么奶。

大数据控制政坛

剑桥分析 CEO 尼克斯被停职,他曾吹嘘特朗普竞选期间和他会面好几次,他当选是自己功劳。

在英国 4 频道(Channel 4)播出的秘密摄录视频中,尼克斯还称,“我们做了所有研究、所有数据、所有分析、所有目标定位。我们运营了所有的数字竞选、电视竞选,我们的数据揭示了所有的策略。”

不仅仅 Facebook 被爆出其数据被剑桥分析公司用来控制选举,连 Google 在选举期间也被投诉其利用搜索关键字来控制数据展示,偏袒一方候选人。

随着基于大数据的自动化决策科技在个人对健康、教育、工作、信用、商品和服务的取得上,扮演着逐渐重要的角色,甚至是“生杀予夺”的权重时,我们就应该对大数据、自动化决策过程的影响高度重视起来,不要被卖了还在帮卖家数钱。

幻想那些掌握大数据的人去造福社会,而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利润增长率。Facebook 当初就以泄露用户隐私起家,在未经在校生授权的情况下,暴露学生隐私,刊登其照片,“出卖用户隐私”的基因早已埋下,如今自食恶果,早已是定局...

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意识到什么?

Facebook 用户数据泄露折射的是,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被盗用的事实。目前,移动互联网爆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处于“大爆发”的阶段,人类无法避免数据被收集的可能,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话说,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在网上无所不在......个人信息为何频频“裸奔”?

早在 2016 年,有媒体暗访中国信息黑灰产业链上服务商,600 元网上买到同事精准定位,300 元买到高考以来的全部开房记录,数据精确到秒,还可查到同住人信息。

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平台化”的地步。

如今,随便一个网站,App,小程序,就有可能有我们的姓名、年龄、电话、职业...甚至进而有我们的身份证号、银行账户、实时定位、家庭住址、个人喜好、社交圈子等等等等…

网络上也存在某些“对个人信息的多度获取”,比如你一个手电筒 App,凭什么需要读取通讯录、定位地址等内容?

对此,天津大学法学院卓越教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立新表示:“无权获取而获取他人个人信息,是侵权行为;有权获取他人个人信息,但是超出合法的范围而收集与交易不相关的个人信息,同样也是侵权行为,都要承担侵权责任。对此的防范方法,就是只要你不同意,你就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要轻易点击。”

在我们享受一些便利的同时,又有另一伙人,盯上了这些唾手可得的“数据大餐”....有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黑客攻击窃取个人信息呈指数增长趋势。

从事网络安全保护业务的一位技术人员曾公开表示,“从对政府机构、大型国企、高校、电商、交通等重点客户遭遇互联网黑客攻击的实时监测数据看,网络黑客入侵重点网站窃取信息有增无减,攻击手段日益多样化,而大量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一些机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投入不足,特别是没有对不断出现的网络安全漏洞及时采取修复措施,很容易被黑客攻陷,造成大规模信息泄露。”

Facebook 这次的“泄密”事件告诉我们,要确保数据不沦为人的有毒资产仅仅局限于此恐怕远远不够,还需从数据的使用及处理等方面加强。

数据的处理和使用,应纳入监管!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去遏制大数据发展,而是该反思大数据发展的伦理问题!

责任编辑:武晓燕 来源: 51CTO技术栈
相关推荐

2017-11-28 16:37:19

黑五

2020-06-10 07:40:36

CPU内核态多线程

2009-06-15 15:29:48

IT服务运维管理摩卡

2016-12-15 14:23:49

Linux

2019-04-28 15:35:21

Facebook隐私保护信息泄露

2015-08-05 17:16:17

电影ip像素游戏像素大战

2013-02-18 09:21:38

可用性测试

2013-03-25 11:28:40

2009-02-20 14:48:47

IT服务管理ITSM摩卡

2015-08-27 09:19:23

移动后端即服务MBaaSPaaS

2015-09-02 09:55:03

云服务MBaaS移动三层架构

2013-01-09 16:15:31

2015-10-26 11:39:54

互联网架构设计分布式

2010-03-24 11:14:41

TurboLinux系

2010-01-26 09:20:38

Ubuntu10.04Ubuntu9.10

2021-03-08 15:01:29

5G无人机光纤

2010-08-12 09:07:25

Solaris 11Oracle

2009-12-07 09:12:52

2021-06-02 05:42:14

Python 3.5Python开发

2011-09-26 16:23:20

桌面虚拟化虚拟化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